兩會進行時|鄧清河:發揮香港 「内聯外通」優勢,服務國家所需

2025-03-06

聚焦·全國兩會

       全國已正式進入「兩會時間」,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,支持港澳深化國際合作,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。全國政協教科衞體委員會副主任、香港深圳社團總會會長鄧清河,就進一步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、推進大灣區繁榮建設積極參政議政,建言獻策。

一、放寬「一簽多行」,打造大灣區國際消費中心

        去年12月,深圳恢復「一簽多行」後一個月有超過190萬人次的內地旅客入港,同期增加7%,有效為零售業「開源」,且總體秩序良好,仍有接待空間。但目前政策覆蓋範圍有限,限制了灣區內地居民赴港的便利性,消費潛能需進一步釋放。

        建議:分階段進一步放寬「一簽多行」適用範圍。優先覆蓋廣州,逐步再開放佛山、東莞,乃至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,提振香港經濟。同時,以消費為紐帶,打造文化旅遊、特色餐飲、民俗體驗等多元一體的粵港澳國際消費中心,推動灣區一體化,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。

二、推動內地與香港購房互聯互通,打造國際人才高地

        去年香港共有近14萬宗各類人才入境計劃成功獲批。但如何留住人才成為難題。據調研,住房困難成為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。2024年香港樓價雖然下跌6.8%,但住宅租金升幅超5%。現行政策規定每人每年僅可兌換5萬美元(約39萬港幣),遠不足以支撐在港置業需求。

        建議:建立「購房資金通」閉環管理體系。設定中銀香港等中資持牌機構作為資金通道,實行每人每年基礎額度50萬美元(頂尖人才提升至100萬美元),由央行、外管局、香港金管局三方協同,進行用途鎖定、賬戶鎖定、回流鎖定監管。在保障國家金融安全的同時,解決人才安居痛點,實現引才聚才與樓市振興的雙重目標。

三、進一步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

        為積極應對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化帶來的新機遇與挑戰,建議:全面支持香港金融各類市場發展。

  • 一是推動黃金交易電子化、標準化,推出人民幣計價的黃金期貨和現貨產品,打造亞洲黃金定價中心。
  • 二是發揮香港優勢,利用「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」(mBridge)項目,探索虛擬貨幣和金融科技創新。
  • 三是積極發展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市場,服務實體經濟。
  • 四是設立開放型碳排放交易所,助力中國實現「雙碳」目標。